这样的爸爸,一般会强迫孩子遵守他认为正确的规则,这些规则往往是由他自己单方面建立的,在建立地过程中未和孩子进行充分的协商,更谈不上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。所以从本质上说,这不是在建立规则,而是单方面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,这样做不但无法建立有效的规则,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压抑与逆反的情绪。
上文的案例中爸爸的做法就是如此。他不考虑孩子食欲不好、奶奶做饭不可口等现实因素,而是一味地强调孩子必须吃完所有的饭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还对孩子施以“不能浪费粮食”的道德绑架。爸爸的做法,貌似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,实则在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对孩子施加粗暴地控制。
当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他的人格和心理自然会受到不良的影响。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真正的力量,是父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,而真正的规则,是在充分民主地协商之后的自觉。
心理学家孟育群在“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”中提出,父母教育不一致型、父亲干涉型和母亲的消极拒绝型对少年人格影响最大。父亲干涉型管教下的子女,一般都会出现身心发育迟缓、情绪不稳定、忍耐力差、爱推卸责任等特点,而且依赖性强、缺乏远大目标和创造性。而父亲的溺爱则容易使儿童人格发展受阻,影响情绪发展,情绪不稳定,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。研究中还发现,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影响的因素,绝大部分都涉及父亲的教养态度类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