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,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,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,无可置疑地被列为“文革电影”. 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,放到现在都是禁片,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,贫下中农是正确的,毛主席是正确的,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,和三明治一样,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. 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,当然就是“组织起来”,在农村,就是互助合作,一步步发展,直至人民公社. 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,更是政治错误,是阶级敌人的阴谋. 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,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,众人拾柴火焰高,单干总有掉队的,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. 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,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,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. 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,这种“高大全”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. 男主的问题一个是他那明显会引人反感的高高在上的态度;另一个是,他会把所有人竭力隐藏的、刻意回避的又或者没有意识到的难堪的那一面,直言不讳地一一戳破,搞得人狼狈不堪,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,这也侧面反映出他的自负,对待所有人都隐隐有种道德上的优越感. 而他的妻子就是典型的空有圣母心,却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去完成慈善这种极需策略的事业,总是自以为是地一味听凭盲目的直觉驱使. 再者她本身的动机也不纯,长期养尊处优,没有经历过世故冷暖,在她丈夫身边感觉自己就像个空虚的寄生虫,故而竭力想通过慈善来证明自己,找到意义感.